大部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,虽然我们深知不同的人性格存在着差异,但我们仍然更愿意选择与那些性格友善的人接触,同时会尽可能远离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。但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,那些不经常发脾气的人,才是不值得我们深交的人。
喜怒哀乐是人类的正常情绪,在遇到某些我们难以接受的事情时,大部分人都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,做出高兴或愤怒的反应。
负面情绪有时候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心情,因此我们都会尽可能远离这类喜欢发脾气的人,有一部分人会将暴躁易怒当成某种性格缺陷。
但心理学家却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理论,并且认为那些不喜欢发脾气的人,才是不值得我们交往的人。在心理学概念中,情绪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受到外部刺激后,内部思维的一种变化。
那些我们觉得脾气比较好的人,通常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,表现出较为平和稳定的情绪。
当然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,因此在同样的环境中,不同的个体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。有一些人的思维比较敏感,遇到极其微小的变化也会反应强烈。
我们常常说这类人过于情绪化,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状态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,在情绪变化较为强烈的时间段,他们甚至有可能会失去正常的理智,或是长时间陷入到某种较为消极的思想状态中,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。
但是我们并不能浅显地认为情绪化是一种错误的表现,毕竟人都是有血有肉的,而不是冷冰冰的程序或机器,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不同的情绪,才能够和其他人进行有效的社交。
情绪的变化带给我们强大的共情能力,以至于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和一个陌生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。
仔细观察我们和朋友的交往模式,就可以很快地发现这个问题。我们最初与朋友相识的时候,大部分人都是客客气气的,无论是说话还是分享物品,都会尽可能保持一定的距离,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。
但当我们与朋友的关系逐渐亲近后,我们反而会变得更加随意,有时甚至会刻意打趣开朋友的玩笑。
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遇到陌生人时,会尽可能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,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(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)。
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人格面具(Personality mask),因为我们不敢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,只好以这种方式帮自己树立起一个较为和善的形象。
从某些角度来说,这时的我们都是虚伪且谨慎的,但相对的,这种行为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,不让我们轻易将弱点暴露在其他人面前。
从社会层面来看,这种看似虚伪的行为,反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,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。
为了能够让我们作为一个集体共同生活,每个人都不得不隐藏一部分自己的真实性格,与其他人进行磨合。
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,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较为友善和谐的人格面具,只要其他人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,他们就可以迅速向对方敞开胸怀,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。但有一些人却异常谨慎,从来不愿意展示自己的真实人格。
这类人总是在他人面前维持一个较为良好的形象,却喜欢在背地里使用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。
在进行埃里克森人格调查问卷时,这一类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掩饰性。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情绪控制能力,不会轻易将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。
换句话来说,我们也可以用有城府,或善于伪装这样的词来形容这类人,因为他们在面对自己厌恶的认识,也能够表现出友善的一面,甚至让对方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和这样的人深交是极具危险性的,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。
或许在你看来你们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,但在他心中你只是一个暂时有利用价值的对象罢了,当某一天你彻底失去可以利用的价值时,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将你抛弃。
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剖析过人类的心理,并将其分为自我(self)、本我(ID)、超我(superego)三个部分。
其中本我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,结合这个理论来看,那些不轻易发脾气的人更像是将内心中的本我压制了起来。
但这些被积累起来的情绪并不会轻易消散,如果长时间无法得到释放,负面情绪便会对人产生影响,并在未来的某一天出现井喷式的爆发。
简单来说就是那些看起来不会轻易发脾气的人,很有可能会在某一天做出非常极端的行为。
其实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看待发脾气这件事情,压制负面情绪并不是最佳选择。
而在进行人际交往时,我们也应该尽可能远离这类人,避免对方因为情绪的波动而对我们产生伤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