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在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,一个医生的诊断,一条暗恋对象的短信的时候,是否会坐立难安、反复检查手机,或者关掉手机,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?
出现上面这种情况的原因是,对很多人来说,“不知道结果”比“坏的结果”要可怕得多。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、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。 星座、占星、塔罗、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,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。
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,面对“未知”,我们为什么会恐惧呢?
面对不确定的事情,我们会有什么反应?
有的人容忍度比较低,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,认为“不确定”就意味着“坏事”可能发生,危险是存在的,有时候这些人甚至可能为了获得一个“确定”而宁愿选择早知道的坏结果,哪怕那些危险只是他们自己的想象。
比如,和喜欢的人发短信,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,此时,那些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,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,“对方不喜欢自己了”、“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”等等。此时,他们就有可能宁愿选择确定性的答案——“确定的喜欢”或“确定的不喜欢”。
多数时候,他们还倾向于认为“确定的不喜欢”,进而在对方只是晚回复自己的时候,便由于太恐惧坏的结果,而主动先删除了对方的联系方式。
即便是想要一个确定的结果,人们为什么会倾向于“坏结果”呢?
心理学家们发现,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时,我们容易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、做出决定。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,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、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——回避,或主动选择坏的结果:
1.选择回避。
因为什么都不做,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,比如:
-
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,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,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;
-
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,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,依然选择不改变;
-
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、长期感到痛苦,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,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;
-
我们所说的“拖延症”,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,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,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。
2.主动选择坏结果
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,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,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,比如:
-
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,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,干脆拉黑了对方;
-
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,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;
-
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,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,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,若即若离的过程。
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的感觉?
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,不觉得不安,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,几乎不可忍耐?以下这些思维方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:
-
过滤/选择性注意:
你主动过滤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,只留下并放大了坏的细节。这样,你就总是只能想到那些坏的可能。
-
极端思维/全或无:
你觉得一件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——要么成功、要么失败,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和连续性。
-
过度概括
仅仅根据一个不好的细节,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,就概括得出这件事一定会失败。
-
情绪化推理
因为你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,就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现实的,而忽视其他的证据;
-
灾难化
你可能很爱用假设的句子来问自己,比如,“如果对方真的拒绝了我会怎么样?”“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么办?”然后,就沉浸在对灾难性结果的设想中,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,认为情况一定会糟糕到你完全无法忍受。
-
不公平的比较
根据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标准来解释和推断,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,得出自己很差的结论。
-
度人之心
坚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,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,比如无端地揣测“他一定觉得我很差”。
-
个性化
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造成的,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。例如,“我们离婚,是因为我一无是处”。 ·
-
“应该”式的陈述
认为自己和别人“应该”怎么做,并且认为,一旦没有这么做,后果将会非常严重。
请对照以上这些思维方式,再检查你的思维和陈述,去发现当处于不确定中时,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动化的思维?尽管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想法中,但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使你恐惧。
其实,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。只有那些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,才会愿意不断走出舒适区域,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。也只有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,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得建立起联系。
而那些能够享受不确定的人,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,他们不会自我束缚,也不会过度限制他人。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绪,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,关于不得不改变,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,把握住眼前这一刻,并尽可能地享受它。
你是一个能忍受不确定的人吗?或者你有文中所说的几种思维方式吗?欢迎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