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际关系,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。
其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、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、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心理上的变化等。
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其中包含有: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、亲戚关系、朋友关系、同学关系、师生关系、同事关系、上下级关系等等。
而人际关系,又包括三种成分:认识成分(指人际交往中的互相交流与了解)、动作成分(指交往的动作与频次)和情感成分(指交往的积极态度或消极态度、喜欢或厌恶、满意或不满意),其中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。
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
人与人交往,往往会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和心理。
而在心理学上面对这种交往关系,总结得有七种心理学效应,可以应用到其中。
它们分别是:首因效应、近因效应、晕轮效应、刻板效应、刺猬效应、投射效应、出丑效应。
今天我们主要说一下其中的刺猬效应。
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
刺猬效应,(Hedgehog Effect),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,但保持一定距离,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。
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,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“心理距离效应”。
刺猬效应的理论可应用于多种领域。
比如在管理实践中,对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来说,搞好工作的前提,应该是与下属保持“亲密有间”的关系,即为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。
人类学家爱德华·霍尔博士根据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,将人际交往划分四种距离:
一、是亲密距离,即常说的“亲密无间”。
其近范围在15cm之内,是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、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;远范围是15~44cm之间,也是面对面感知对方的表情和眼神,可以挽臂执手,或促膝谈心的亲密关系。
二、是个人距离,就是有一定距离并少有身体接触的人际距离。
近范围距离是46~76cm之间,可以亲切握手、友好交谈;远范围是76~122cm,是陌生人经过交往转变为熟人的距离。
三、是社交距离,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。
近范围为1.2~2.1m,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的距离;远范围为2.1~3.7m,表现为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。
四、是公众距离,这个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在讲台上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。
近范围约3.7~7.6m,远范围在10m之外。
当然以上数值仅仅只是一个范围内的参考。
那么根据刺猬效应,我们在人际交往中,应该如何与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呢?
我的建议是:
一、可以按照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保持距离,做到亲疏有别;
二、在人际交往中,按照不同的人际情境来调节距离。
我们都知道,人与人直接接触是有一定的安全距离的,特别是陌生人相处之间。这就决定了我们之间相处,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,或者说是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