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中文
    • English
  • 注册
  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:1 内容:98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• 查看作者
  • 打赏作者
  • 江湖新秀
    武林盟主

   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每个人生活的层次都是不同的,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,一方面是家庭因素,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。

   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:“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。”

   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感觉不明所以,但实际上原因很简单,高层次的人待人接物的态度永远都是客观和理性的,他们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,不徐不疾,不会冲动和急躁。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  心理学家口中所说的层次指的并不是物质方面的,不是物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,也不是一个人的学历,而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心胸、格局、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等无意识形态。

    准确来讲,当一个人经历了人间烟火,经历了社会的打磨,见识过世事变迁,就会对世间万物产生独特的认知,这种认知当中,同时包含这个人对于他人的态度有看法,以及对于人性的判断和了解。

    真正有层次的人必须要做到胸有沟壑,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既能够敬佩比自己能力强的人,又能够尊重和包容比自己能力弱的人,能够不与小人论长短,不被外界事物影响自己的情绪。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  这类人能够做到真正地了解人性的真善美,又能够对人性当中的阴暗面明察秋毫。简单来讲,你的一切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透明的,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骗不了他们。

   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,这类人总是能够做到清晰,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,说话既有分寸有条理,并且所有观点都客观、理性。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根源。

    即使他们在某些方面遇到了问题,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下来,并且理性地解决问题,不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。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 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职场当中,这类人总是显得十分安静,他们不会炫耀自己的能力,也不会夸大自己的成就。

    然而一旦遇到关键的问题,他们总是能够第一时间给出客观且中肯的意见,这些意见通常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当前的困扰。

    在这类人的眼中,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与人紧密联系,所有事情的发展都是人安排的,人生在世几十年,就是要历尽艰辛,磨炼出自己最坚韧的心性,发掘自身最大的智慧。他们就是在生活当中感受到了抱朴守拙、知行合一的道理。

    佛教在我国盛行千百年不衰,佛教讲究“八风”,分别是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。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  其中四顺四逆,也代表了人的一生当中不会永远一帆风顺,成功和失败总是相伴而行的。想要在生活当中做到八风不动,就必须能够做到“修心”。

    佛教的修心指的是纯洁的心灵,修养心性,想要成为高层次的人,想要成为大智慧者,修心是一条必修之路

    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,只有心路顺畅,才能够以最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问题。

    除此之外,这类人还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,他们的心中总是会被别人考虑,懂得他人的疾苦,并且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有用的帮助,这样定能让他人心怀感恩,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越来越顺利。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要做到不与愚蠢之人论高低,这样就能够与身边所有的人达成共识,并且和平相处。

    以上所说的这些皆为层次所在。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,当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时候,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。

    当你见过崇山峻岭的雄伟之后,就能够懂得重峦叠嶂的精致,当你领略过海洋的广袤无垠之后,就能够理解满池荷花的静谧和美好。

    每个人的所见所闻,所感所想代表的就是一个人的心境,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是驱动其为人处世和人生发展的主要动力,并且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人品,并且能够决定他的善恶。

    心理学家:层次越高的人,越是冷淡,原因很简单

    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见识,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,就会对人性有更深入的了解,人性绝对不仅仅有美好的一面,有的时候黑暗的一面更多,而高层次的人对于人性的理解一定高于他人。

    综上所述,一个高层次的人,必然拥有着洞察人心的能力,必然是胸有沟壑之人,无论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,他们都能够以最理性和最客观的态度,面对正在发生的问题,在人际交往当中更是能够做到如鱼得水。

    – The End –

    作者 | 汤米

    编辑 | 不下雨

    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
    参考资料:Bruk, A., Scholl, S. G., & Bless, H. (2018). Beautiful mess effect: Self–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15(2), 192-205

    初学弟子
    支持一下
    回复

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

    登录
  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: